央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(记者冯仪 果君)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,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。26日,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发展大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,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分享经验与思考,为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发展献计献策。
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李勇发表主题演讲
李勇:“三性一担当”,谈如何构建良好营商环境
如何构建和提升良好的营商环境?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李勇认为:社会需要形成正向的可预期性,包括规则的可预期性,尤其关乎人身、财产等规则,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能改变,让人们有充分的安定感,但这个规则不是全完不能变,而是如果变,一定要变得更好。然后是价值观念的可预期性,培养人尽其才、各尽其能的社会环境。再就是对平等权的预期性。除此之外,还需要形成公众参与性以及政府回应性,一方面让企业家充分参与规则制定,增进企业与政府间的互信,另一方面无事不扰、有求必应。李勇在发言中还谈到了“一担当”,他认为,政府在基层工作中要有担当精神。
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博导,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锡锌发言
王锡锌:遇到问题要面对现实,找到可落地可操作的方案
对于营商环境来说,法律制度至关重要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锡锌做了主题为《法治政府与营商环境》的演讲,他表示:“营商环境是有关营商活动的激励和约束条件的集合,通俗地讲,它是一套制度。这套制度应该满足4个条件:长期性、可预期性、可依赖、可检验,这是建立营商制度的关键。”
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但目前我国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短板和问题。未来应该如何办?王锡锌表示:要面对现实,找到可落地可操作的方案,做到面对现实、工作做实、法律落实。对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改善,王锡锌还给出了几点建议,包括将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纳入地方政绩考核指标;加强地方土政策的合法性的审核监督;对于地方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进行专项监督;建议将政府诚信建设纳入法治化等。
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导韩轶发言
韩轶:谈法治营商环境创建中的政府合规指引与激励
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韩轶从“法治营商环境创建中的政府合规指引与激励”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。他表示,从2020年起,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步入新阶段,但同时,政府如何指导企业合规,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,依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。
韩轶认为,首先,企业合规是法治社会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基础。企业首先要关注自身的法律风险,企业合规可以降低企业的司法诉讼成本。其次,企业合规的完善推广需要政府机关的指引。最后,企业合规可以作为减免国内法律责任的积极尝试。这可以提升企业合规积极性。
法度研究院院长、十八大党代表刘万永发言
刘万永:改善营商环境 律师大有可为
律师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。据司法部统计,截至2022年,全国共有律师60.5万名、律师事务所3.7万余家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102.9万人取得法律职业资格。法度研究院院长刘万永在会上表示,要改善营商环境,一定要坚持法治思维,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,其中,律师大有可为,可以发挥重要作用。一是当好政府的“法治医生”。二是构建法律“防火墙”。三是做好“减震器”、“减压阀”。
据了解,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发展大会由央广网法治频道主办,未来,央广网法治频道还会建立强大的智库和专家团队,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、各大律所的律师,组建央广网法治频道智库,拓展与受众的互动渠道,建立法律服务和咨询平台,让专家学者的法学知识和法治理念,传达到每一个受助者、需求者的身边,担负起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责任。